“尽管从碳强度来看,江苏在全国兄弟省市中较低,碳排放的效率总体来说较好,但是从总量来看还是比较高的。”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能源资源研究所所长赖力说,“十三五”以来,尤其是2016年以后,江苏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,积极减煤,近几年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不断优化,碳排放基本保持平稳,小幅波动,而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增长,体现出江苏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具备和碳排放脱钩的迹象。但“十四五”时期,江苏一批重大项目还将陆续开工,比如连云港盛虹炼化、南通中天钢铁等,加之芯片制造、新能源电池、数据中心等新型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以及居民生活等用电量的快速增长,江苏在现有基础上碳排放还会有增长势头。
要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根据国家测算,“十四五”期间,风电和光伏在能源方面要承担主力,一年装机要达到1亿至1.2亿千瓦。在这种情况下,江苏怎么办?
“从国家层面上看,‘十三五’末,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达15%,而江苏在11%左右,‘十三五’期间年均增长0.53个百分点。到‘十四五’,国家可能要把目标提高到20%,意味着要加大发展非化石能源,来支撑社会经济的能源需求和发展。而江苏本身由于自身资源结构,非化石能源占比比全国低,因此,要在2025年提高到20%,五年内提升9个百分点,前进的步伐要比国家更快。”省发改委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处处长唐学文说,要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,除了区外来电和连云港核电站机组发电外,只有靠风电和光伏,要在原来的基础上“翻一番带转弯”,任务非常艰巨。“一方面,江苏光伏、风电基数大,再实现大幅增长难;另一方面,江苏土地资源有限,而光伏和风电都要占用一定土地。因此,一是要多用屋顶,二是向海发展。”
钢铁业是碳排放的重要行业,根据“十四五”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,加速推进低碳绿色发展成为我国向钢铁强国迈进的主攻方向。
走进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蓝天白云,草木成荫,整洁的道路连接起钢铁智造厂房,和传统印象中钢厂烟尘弥漫的环境截然相反。
“生产过程中的煤气全部回收利用,实现近零排放,煤气回收全部用于发电,年发电量超过25亿千瓦时。”公司安全能环部副部长王长华介绍,南钢利用二次能源发电比例已超过生产用电56%,此外,厂房屋顶全部进行光伏发电,年发电量超3000万千瓦时,火车运输采用充电机车替代柴油机车,年减碳2.6万吨。
三问:碳排放权交易,江苏如何接轨全国
2月1日,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(试行)》将正式施行,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投入运行,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将从试点市场迈向全国市场。
所谓碳排放权交易,简称碳交易,是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市场化手段,相对于行政手段具有全社会减排成本较低、能够为企业减排提供灵活选择等优势。数据显示,2011年以来,北京、天津、上海等地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,截至2020年11月,试点碳市场共覆盖电力、钢铁、水泥等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,累计配额成交量约为4.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累计成交额近100亿元。
“碳交易大幕终于将全面拉开,我们已经提前感受热度。”作为国内先进的低碳节能环保一站式综合服务商,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孟早明说,与近期极低的气温形成强烈反差,“各地前来咨询的人太多,从业这么多年都没出现过,碳交易真的太热了!”
虽然不在试点之列,但是江苏实际上很早就为碳交易的全面启动做好了准备。“碳核查是碳交易的基础,相当于先摸摸底,看看到底有多少的交易量。”据孟早明介绍,江苏的碳核查工作一直进行得有条不紊,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,近年来,北京和碳作为服务商,就在南京、苏州、无锡等地参与了综合能耗为5000吨至1万吨标煤的碳核查工作。
在完成碳核查的基础上,火电作为全国碳市场开启后的初个被纳入行业,相关企业将领取一定的碳排放配额,而一旦实际碳排放量超标,就需要去碳市场购买差额,未超标则可出售富余的额度。同时,企业必须不断减排,以应对不断收紧的免费碳排放配额。
公开资料则显示,目前,纳入2019-2020年全国碳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为2225家,其中,江苏共有216家,占比接近10%,具有一定压力。“对于我们而言,必须要设法降低碳排放成本和履约风险,做到履约风险更小化、成本更小化,以及碳资产价值更大化。”江阴一家参与企业相关负责人说,碳交易确实会倒逼企业重视碳减排,实现技术上的提升,未来,碳将作为一种有价资源对企业产生巨大影响,“短期内,我们将面临较大压力,尤其是免费分配的比例还会逐渐降低,电厂的整体成本或有较大程度增加,不过,我们有信心通过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,在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中发挥作用。”该负责人说。
四问:新能源转型,江苏“底气”何在
“此时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,以及全面启动碳交易,底气来自于中国在低碳领域的自信,我们在风电、水电、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相关领域的很多技术储备,都已经全球争先。”孟早明说。
实际上,新能源技术的长足进步并非一朝之功。来到位于黄海之滨的龙源如东海上风电场,这里被业内称为海上风机“大观园”,项目囊括了国内外10个厂家的13种不同机型。一眼望去,有常见的三叶片机组,也有试验前沿的双叶片机组,它们如同一个个“进击的巨人”,与永不停歇的海风作战。
“早在2006年,龙源如东作为江苏电网首座风电场实现并网,揭开了新能源在江苏发展的序幕,经过15年的高速发展,新能源已从零星分布的补充电源发展为点多面广的替代能源。”据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调控中心主任陆晓介绍,“十三五”期间,江苏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长了4倍,年均增速达32.9%。截至2020年底,全省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3231万千瓦,其中,风电装机容量1547万千瓦,光伏装机容量1684万千瓦。
不断向上突破的数字背后,是在低碳理念的引导下,市场参与主体的各司其职。近几年,深圳能源集团在扬州地区投资建设风电项目6个,仅2020年就投运4个。为了让深圳能源集团这样的新能源企业能够更加顺利地在江苏“落地”,国网扬州供电公司不仅主动开展扬州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分析研究,提出各区域新能源开发容量、开发时序和布局建议,还及时为每个电源项目定制接入规划方案,同步纳入电网规划,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水平。
“一直以来,我们主动与发电企业沟通协商,简化流程、压缩环节、规范标准,及时办理新能源项目接入系统申请,在项目安排、资金投入、物资供应等方面优先保障新能源接网工程建设。”陆晓表示,该公司深入分析风光资源变化特性,提高新能源发电功率和负荷短期预测水平,优先将风电、光伏等预测电量纳入发电计划,降低煤电计划电量份额。
与新能源技术提升同步,我省还在开展相关领域的大数据挖掘工作,从而为碳达峰与碳中和奠定数字根基。据了解,我省已经建立省地一体化新能源发电数据中心,实现全省6135台风机、19924组逆变器单机运行状态与风光资源数据的耦合分析。同时,我省还构建新能源大数据分析平台,以风光资源数据为基础,按照年月、地市、发电集团,以及海上、沿海、内陆发电类型等不同时空维度,开展江苏电网新能源运行特性大数据分析工作。
来源:江苏现代低碳技术研究院